自2015年国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实施以来,我市于2017年出台《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并据此接续实施两轮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三年行动方案,聚焦科技成果供给、需求、服务、载体“四端”持续发力,开展诸多改革创新与路径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是技术市场规模保持高增长态势。2023年本市技术合同50824项,成交金额4850.21亿元,相比2020年增长167%,较2016年增长4.9倍。
二是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规模不断扩大。2023年,高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卫生机构等科研事业单位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超过180亿元,同比增长26.6%;以许可、转让、作价投资三种方式转化科技成果合同金额超过50亿元,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医疗卫生机构成果转化制度取得制度性突破,2023年本市医疗卫生机构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超过17亿元,同比增长77.5%。
三是科技成果转化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从科技成果“三权下放”到“赋权改革”,政策持续优化、落地。2023年11月,本市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试点正式启动,39家高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卫生机构参与,截至目前完成或正在推进的赋权成果98项,转化金额近8.7亿元,推动科研人员自主创业或合规整改的公司50家。
四是技术转移生态不断优化。一所(上海技术交易所)、一中心(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多机构(百余家技术转移机构)互利共生的技术转移服务网络基本形成。一赛(创新挑战赛)、一展(全球技术转移大会)、一平台(Innomatch全球技术供需对接平台)组合发力,构筑需求导向的供需对接网络,架起产学研合作桥梁。专业化、职业化技术经理人队伍加快培育,技术经理人被纳入市级东方英才(领军人才)等人才计划和项目中,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设立技术转移方向学历教育,累计培养学生516人。市区联动培育高质量的转化载体,加速“校区、园区、城区”三区联动,让科技为产业和区域发展更好赋能。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坚持树立“科技成果只有转化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不转化是最大损失”的理念,力求进一步提高成果转化效率,近日,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2024-2027年)》。
工作目标提出,到2027年本市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动力持续增强,在重点产业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标志性转化成果,形成体系化实施、场景化驱动、要素融合发展的技术转移生态,并提出一系列具体指标。
在重点任务方面,实施6项行动、18项任务,与前两轮相比,突出深化改革与政策落地、强化场景驱动与要素融合、深化价值认同与生态共育、加大部门协同与政策供给。
一是实施成果转化改革攻坚行动。针对科研事业单位高质量成果供给不足、成果转化体制机制不畅、政策落地不到位等问题,坚持改革创新,加强共识、应转尽转,提出3项任务:推动重点领域持续产出高质量成果,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体系。
二是实施企业创新加速行动。针对本市企业创新活力不足、产学研合作规模有待扩大、企业对创新要素配置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坚持需求导向,加速以需带供、以转带孵、以转促投,提出4项任务:支持企业深度参与成果转化、强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资本赋能科技成果转化、发展高质量的成果转化载体。
三是实施技术转移伙伴赋能行动。针对本市技术转移机构规模不大、能力不强、与创新主体联结不紧密等问题,对标国际、基于国情,坚持问题导向,提升服务能级,“守护”科研人员成果转化、孵化,提出2项任务:大力发展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和平台、加速打造创业孵化服务体系。
四是实施技术经理人专精培育行动。针对本市技术经理人队伍政策体系不健全、服务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坚持价值导向,推动形成技术经理人培育、使用、集聚、激励的全周期服务体系,加速专业化、职业化、规模化,提出3项任务:深化实施技术经理人引育工程、加强优秀技术经理人政策激励、建立技术经理人职业化发展通道。
五是实施技术要素市场联通行动。针对本市在链接国际国内技术要素市场节点作用发挥不够、能级有待提升等问题,坚持全球视野,加快国际国内市场高效畅通和技术交易规模拓展,提出3项任务:建设专业化技术与知识产权交易场所、培育长三角一体化技术要素市场、建设全球技术交易服务网络。
六是实施转化生态协同共建行动。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要求,遵循转化规律,强化政策引导,在组织实施方面加速全局性、全要素力量协同,提出3项任务:形成更大合力、优化管理与服务、加强氛围营造。
快来看一图读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