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中心是国际金融市场的枢纽,是发挥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的核心;全球科创中心是全球创新网络的枢纽,是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的关键。上海如何强化金融中心与科创中心的内在耦合,通过“双中心”联动,有效提升“双中心”能级?金融要素如何积极助推科创中心建设,服务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日前由国泰君安创新投资公司举办的“上海金融中心与科创中心‘双中心’融合发展”研讨会上,国泰君安创新投资公司研究院发布的《全球科创中心金融中心“双中心”建设实施路径》研究报告指出,国际金融中心和全球科创中心之间存在着“同源伴生、趋同演化、交互反馈、双向奔赴、耦合共振”的五大强关联关系。
从金融中心到科创中心
纵观全球科创史,国际金融中心和科创中心往往相互成就,双星闪耀。国泰君安创新投资公司研究院院长陶冉表示,排名前10的全球科创中心,80%也是国际金融中心;排名前10的国际金融中心,80%也是全球科创中心。
从全球经验来看,全球科创中心多与国际金融中心重合度非常高。金融支持是科创中心建设的核心要素之一,同时科创中心又会对金融中心的发展提供显性助力。二者之间存在着正向反馈的作用关系,进而协同共振,极大促进区域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产业能级显著跃迁。
总结100多家全球案例可以发现,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的成功要素可以归纳为六类主体要素(政府、企业、园区、金融机构、孵化机构、高校院所)和五类环境要素(人才高地、创新资源、环境空间、文化氛围、宣传推广),高水平的科创中心是六类主体要素和五类环境要素良性互动和高度协同的显性成果。
其中,科技、资金与实体经济的循环融通是实现技术变革的必要条件,以股权投资为代表的金融机构至关重要。在2010-2020年,国际风投机构占以色列投资活动的比例长期在70%以上。以美国为例,纽约从金融中心转向科创中心,主要依靠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科创金融体系对科技创新的支撑。2008年以来,纽交所和纳斯达克先后调整上市标准、降低盈利要求、丰富市场层次,便利科创企业直接融资。纽约是美国过去十年风险投资增长最快的城市,2022年风投交易数量达2280笔,交易金额达303亿美元。
构建全生命周期科创金融生态体系
报告指出,各类创新主体,包括政府部门、高校院所、科技企业、金融投资机构、孵化服务机构、科技园区等单位,围绕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共同诉求是:进一步加强创新开放协同,尤其是金融投资与科技创新的深度结合模式有待进一步拓展。
金融投资机构、孵化服务机构、政府部门和科技企业认为,目前金融投资对于科技创新的赋能支持效应已经较为显著,以投资关注核心科技创新、关注绿色发展与双碳、关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尤其国资创投公司在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方面已经呈现了良好的态势。但在目前“投早、投小、投科技”的趋势之下,金融投资与科技创新,尤其是早期科创的深度结合还需拓宽渠道,能否有更加合理合规的制度保障和业务模式,实现“早期风投+孵化转化+成长投资”相结合的协同联动,成为各类创新主体的共同关切,也是上海科创中心提升协同创新水平的重要抓手。
在创新产业当前的发展形势下,需要投资机构能够对科技发展大趋势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变化具有深刻理解和把握能力,能够遴选出具有发展前景的优秀项目,给予估值公允的资金支持,满足科技创新主体不同发展阶段的金融需求,提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建立风险分担、商业可持续的长效机制,并取得与风险对应的收益回报,与创新主体共同成长。
报告建议,国际金融中心助力全球科创中心建设,核心关键在于投资的牵引作用,且能够通过“投贷联动、投债联动、投保联动”进一步放大作用效果。其中,包括VC/PE等在内的投行类机构又具备直接融资的“成本低、引力强、杠杆大”的独特优势,调查表明,全球科创中心95.5%以上的天使投资、86.2%以上的早期投资(A轮、B轮)、75.6%以上的上市前融资全部来自投行背景的投资机构。坚持科创中心和金融中心联动发展,必须培育更多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引导科技投资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推动形成多层次资本市场接续联动的多元化科技金融体系。